首页| 论坛| 消息
主题:浅谈大一到大三的学习经验(2022-2025)
乞力马扎罗发表于 2025-07-16 22:34
    近几年算是变革的几年,俗话说变则生,不变则死,但俗话又说,时代的一粒灰,压在普通人头上便是一座山。改革的好与坏,我们难以在短时间内评判,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现行的规则下做好自己的事。
    先说在学校层面上的综测制度,2022级开始实行综测制度,即为绩点×90%+素质分×10%,原先的学业奖学金改为优秀学生奖学金,学业奖学金每学年自动按照绩点排名发放奖学金,而综测制度施行后,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便要等到综测分数核算完,而综测分数的核算则是在这一学年结束后,下一学年初,学生们自己填写并补充证明材料,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评定条件,至于公平与否,证明材料真实与否,上级监管严格与否暂且不讨论。
    再说学院层面,基础医学院2022级临床五年制采用与本硕相同的培养方案,即整合课为主,把原先零散的课程和课本整合为一门融合课程,举个例子,人体结构与功能1/2/3/4,这门课贯穿大二大三两学年,哦对了,还有人体基础,这门课是大一下修的,人体这门课融合了组胚、生理、药理、病理、病生、诊断这些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,谓之是最重要的一门课也不为过,除了人体这门融合课,还有大二的CMG1/2(细胞、分子与遗传学),大三的感染免疫与其他疾病1/2,分别融合了生化分生、细生、遗传,免疫、微生物、传染病、寄生虫这些课程。但这份培养方案在2023级之后便停止在2024级临五的学生中开展了,24临五的学生再次回归到2021级之前的培养方案,一本书便是一门课。
    融合课自开展以来便被我周围的同学诟病,客观上来讲,擅自对比是不够合理的,我暂且举几个融合课不便的原因。
    首先是课程大纲和考核方式摇摆不定,2021级人体1安排的课程有消化系统与血液系统,而2022级又改为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与血液系统,而后内分泌系统的学习也是在不同年级横跳。其次就是上课,每节课的老师可能都不一样,上课的课本也需要提前看课程安排,如果习惯性带上节课的课本,大概率会带错课本,我经历了至少10次带错课本,后来干脆只带平板,看菜下饭。再有就是双语教学考试这一模式,刚接触我是非常不适应的,有些老师PPT都是英文,几乎看不见一个中文,有些老师适当标一些中文,但对于理解PPT并无大用。最后就是期末复习,融合课一大特点便是高学分,动辄5.5学分、6学分,学分的背后代表庞大的课程量,而庞大的课程量代表海量的复习内容。
    我常调侃自己是鱼的记忆,在人体1复习中,复习完消化,复习呼吸,复习完呼吸已经忘了消化,再复习血液,复习完血液前两个系统便都忘了,更难为人的是,以往学长学姐留下来的资料也变成了何晨光的枪,不能直接使用。
    结合以上种种,调侃来说一个融合课的学生的日常便是去上课带错课本,上课时看不懂英文PPT,到期末面对海量的复习内容挣扎,还没有好用的复习资料。

    说完背景,再从应试技巧上讲讲大一到大三的学习。
    首先是精力分配,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如果打持久战,从开学第一天就紧绷,我想大部分人应该扛不住,只学习不玩耍,聪明的孩子也变傻,不如在学期中多参与一些校园活动,认识新朋友,建立新的链接,参与一些兴趣类社团,发展爱好,玩就好好玩,心理健康很重要。
    回归主线,日常的学习建议在课程开始前就看看课程安排,平时分有哪些项目,日常出勤签到、线上MOOC和作业、期中小
下一页 (1/2)
回帖(1):
1楼:说得很中肯呀,自2020级开始临五开启整合课程之路,个中规则褒贬 ..

全部回帖(1)»
最新回帖
收藏本帖
发新帖